这一次,长安与世界对话!
1400年前
公元618年五月甲子日(公元618年6月18日)
长安成为唐朝都城
从此,“唐都长安”成为西安
最知名也最重要的名片
长相思 忆长安
拥有丰富盛唐文化遗存的西安
见证了中华文明的灿烂与辉煌
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中
必须回望的巍峨丰碑
随着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推进
作为古丝绸之路起点
和“一带一路”建设新支点的西安
迎来了繁荣复兴的重大历史机遇
长安与世界对话
6月17-19日,由西安市人民政府、陕西师范大学、中国唐史学会和中国古都学会合办的 “长安与世界对话”——唐都长安1400年国际学术研讨会在西安曲江宾馆举行。
18日上午,大会开幕式在西安曲江宾馆第一国际会议室举行。省委常委、市委书记王永康,我校校长游旭群致辞。市长上官吉庆主持。我校党委书记程光旭出席。俄罗斯冬宫博物馆东方馆馆长卢湃沙发言。
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院士、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李零先生,《人民日报》海外版副总编李舫女士,美国匹兹堡大学杰出教授、印第安纳大学讲席教授科林•艾伦先生,乌兹别克斯坦科学院院士、历史研究所高级研究员阿斯卡洛夫•阿克赫马达里先生,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王子今先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全国政协委员安家瑶女士,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康震先生等近300位海内外专家学者参加学术研讨会。共提交176篇中文论文、4篇英文论文、9篇俄文论文、2篇韩文论文。
王永康
王永康在致辞中通过5个故事阐释了唐都长安1400年积淀的自信自豪、开明开放、创新创优、卓越超越、求实务实的精神财富。他说,回望唐都长安,就是要在国际大视野、历史大格局,特别是面向“一带一路”大开放中,寻找文化自信的重要源头,发掘唐都长安的时代价值,提供城市复兴的历史启示。
王永康强调,要全面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大力实施新时代大西安“三步走”战略,以史为镜、以史为鉴,立足当下、努力奋斗,创领新时代、建好大西安。王永康向与会专家学者提出三点建议:
一是同做“长安人”,以主人翁姿态,挖掘古长安的好故事、宣传大西安的新精彩;
二是共建“长安城”,像爱长安一样爱西安,为大西安大发展添彩助力;
三是弘扬“长安学”,凝练新时代大西安城市精神,激发追赶超越抓发展的新动能。
上官吉庆
上官吉庆说,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深入推进,作为古丝绸之路起点,西安肩负着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和国际化大都市的历史使命,迎来了千载难逢的重大历史机遇。我们将切实传承城市文化根脉,努力打造“丝路文化高地”。
游旭群
游旭群在致辞中指出,长安作为永恒之城,是一部活的史书,记载着中华民族的沧桑巨变,讲述着中华文化的辉煌灿烂。今日的西安,迎来了加速奔跑的“黄金时代”,千年古都呈现出活力之城、希望之城的独特魅力。
西安作为名城,陕西师范大学作为名校,双方共荣共生,同向而行。陕西师范大学积极发挥自身优势,全面融入大西安建设,不断深化校市合作,联合开展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在弘扬丝路精神、传播盛唐文化、讲好西安故事、服务大西安、助推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等方面作出了积极贡献。服务国家、民族和人类社会发展的需要,始终是陕西师范大学改革和建设的主题。
此次举办“唐都长安1400年国际学术研讨会”,这既是让长安对话世界,让世界读懂长安,探寻古都文化根脉,聚智建设大西安的绝佳时机,也是深入贯彻教育部《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精神、主动落实《教育部陕西省人民政府开展“一带一路”教育行动合作备忘录》的重要举措,对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卢湃沙
卢湃沙在致辞中表示,长安就像磁石一样,吸引着胡人、粟特人和其他来自西域的人,前来实现自己的各种追求和目标。大唐包容并蓄的气度,使得这些人认为他们是长安城和很多其他城市生活中必需的一部分。他们身上的很多东西,被乐于接受和使用,现在已成为古老中国文明的一部分。对外来影响的开放态度,是使粟特文化和中国唐文化变得亲近起来的共同所在,它将继续把我们联系在一起。
开幕式结束后,我校校长游旭群、历史文化学院院长何志龙、“一带一路建设”与中亚研究协同创新中心主任李琪与参会的乌兹别克斯坦专家进行座谈。双方就我校与乌兹别克斯坦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乌兹别克斯坦塔什干国立师范大学的深层次学术交流与合作进行了深入沟通。
与会期间,专家学者围绕大会主题“长安与世界对话”,在四个分论坛“古都长安与世界古都名城比较”“大唐历史成就与中华文明演进”“大唐盛世文明与中外文化交流”“一带一路”与大西安建设”上热烈讨论,积极交流。
1
古都长安与世界古都名城比较
第一分论坛“古都长安与世界古都名城比较”分为三个板块:“古都保护、管理与展示”“古都研究与城市文化建设”“长安与世界古都城市比较研究”。论坛收录的论文涉及古今中外15座古都的历史复原及保护、开发、利用研究,除解析发掘长安古都蕴藏的独特历史文化资源外,还分析了不同区域乃至不同国家的古都的联系与区隔。
2
大唐历史成就与中华文明演进
第二分论坛“大唐历史成就与中华文明演进”所收录的论文,研究时段上讫隋代,下至五代,研究的地域范围从中央到地方,兼及海外东邻;涵盖政治史、经济史、文化史、军事史等多个领域。来自海内外的唐史学者们汇集一堂,热烈讨论唐史研究的最新前沿动态,共同探讨了唐朝的历史成就及其与中华文明演进之关系。
3
大唐盛世文明与中外文化交流
第三分论坛“大唐盛世文明与中外文化交流”所收录的论文涉及到唐代文明的衣食住行等方方面面。从研究路径来看,除利用传统的历史考证法以外,还运用了性别史、图像史等新的学术视角。从研究旨趣来看,既有扎实的文献、实证研究,也有高屋建瓴的宏观概括归纳。这些研究向世人展示了唐代文化的风貌与往昔中外文化交流的盛况,突出了唐代文化开放性的特点。
4
“一带一路”与大西安建设
第四分论坛“一带一路”与大西安建设,紧密围绕“一带一路”与“大西安建设”两个议题展开。关于“一带一路”的相关研究论文,不仅研究汉唐时期陆上、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交通路线以及由丝绸之路作为媒介所承载的文化交往,也研究丝绸之路在今天新的时代条件下所蕴藏的独到价值与可以发挥的重要作用。关于“大西安建设”的相关研究论文,侧重于研究历史时期西安市境内的自然、人文环境变迁,探讨了历史时期西安城市发展的限制性因素,为今天的“大西安”的建设事业提供了启示及借鉴。
6月19日上午,大会闭幕式举行。闭幕式由历史文化学院院长何志龙主持。党怀兴在致辞中对西安市人民政府、兄弟单位、工作人员和志愿者们的付出表示感谢。他指出,两天时间里,大家围绕会议主题进行了一次学术与社会、当下与历史、长安与世界的倾情对话,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他表示,会议必将进一步促进唐代历史文化的研究,也必将在西安建成具有历史文化特色的国际大都市的伟大进程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陕西历史博物馆、西安市文物局分别与我校,中国古都学会与西安市社会科学院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我校与陕西历史博物馆拟在“历博学院”建设、唐墓壁画和纸质文物等的修复研究、丝绸之路研究、青铜器研究、历史文化进校园、专家教授互聘等六个层面优先开展合作,以探索双方长期交流合作的有效模式。我校与西安市文物局拟发挥各自在文化遗产资源、学术科研、学科建设以及教育资源等方面的优势,在科研课题共同申报立项、文物保护、人才培养、人员交流以及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等领域开展深入而广泛的合作。
研讨会前,6月17日晚,全体会议代表应邀赴大明宫参加“诗回长安——盛世唐音唐诗吟诵雅集”活动。6月18日上午大会开幕式前,部分与会专家参加了“大唐明德门保护工程启动仪式”。陕西省委常委、西安市委书记王永康,西安市人民政府市长上官吉庆、我校党委书记程光旭、校长游旭群在曲江宾馆会见了部分与会专家。
▎延伸:师大学人谈长安
6月12日,《西安晚报》在第五版整版报道了即将召开的“长相思 忆长安”——唐都长安1400年文化旅游系列活动情况,并采访了我校历史文化学院王双怀教授。
《西安晚报》:央视《百家讲坛》主讲人王双怀教授谈长安——千年古都 筑梦之城
点击图片跳转链接
6月13日,《西安日报》在第五版“回望大唐长安 弘扬丝路精神”专题报道中,专访了我校历史文化学院院长何志龙、中国唐史学会副会长杜文玉。西安发布等媒体也对此进行了报道。
《西安日报》:回望“丝绸之路”上的唐长安城——专访中国唐史学会副会长杜文玉
《西安日报》:让长安对话世界——专访陕师大历史文化学院院长何志龙
点击图片跳转链接
西安
让长安与世界对话
用奋斗开创新未来
师大
抓住机遇 创新发展
用实干拼搏新时代
文字/ 陈玮 石萍 张卓
编辑/ 刘书芳 陈佳薪
摄影/ 孔冬
责任编辑/ 张莹
大家都在看
端午小长假,来感受抖音之城西安—唐都长安1400年系列活动的师大元素!